2025年7月25日至31日,南昌大学“傣乡语润”推普团深入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与民族文化传承、乡村振兴实践、生态保护传播深度融合,以青春之力践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要求,在边疆大地勾勒出“语通心通、心通业兴”的生动图景,为新时代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注入语言动能。
以语为脉,筑牢文化传承根基
文化的传承,始于语言的畅通。在西双版纳州民族博物馆,红领巾讲解员用略带傣语韵律的普通话,向游客讲述傣族天文历法中“冷、热、雨”三季划分的智慧。推普团成员与讲解员并肩梳理“历法”“星象”等词汇的标准发音,“每个音节的精准,都是让民族文化跨越山海的台阶。”团队成员的实践感悟,道出了语言与文化传承的深层关联。
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内,72岁的傣族织锦传承人玉喃在织机前演示经纬穿梭,红蓝丝线渐次织出象征丰收的稻田纹样。她用傣语向孙女传授技法细节,身旁的青年助手同步用普通话翻译给参观的学生:“这一针一线里,藏着我们祖辈对自然的敬畏。”玉喃的感慨颇具代表性:“普通话让年轻人听得懂老手艺的故事,来学织锦的娃娃比以前更多。”
更深远的传承发生在景洪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赣滇青年共诵红色经典”活动中,《八一起义宣言》的铿锵誓言与傣语复诵的《民族团结誓词碑文》交相辉映,南昌起义的革命火种与西双版纳1950年各族群众支援前线的史实相互呼应。两种语言的转换间,红色基因与民族精神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共鸣,印证了“语言相通则文化共鸣更深”的真理。
以语为翼,激活乡村振兴动能
乡村的振兴,离不开语言的赋能。勐罕镇曼远村的电商直播间里,傣族青年用流利普通话推介手工红糖:“纯甘蔗古法熬制,甜而不腻,全国包邮!”屏幕上不断跳动的订单,见证着语言带来的产业变革。村长岩哈回忆,两年前村民连“库存”“售后”都讲不清,如今全村85%的农户能通过普通话开展电商经营,傣家糯米、手工红糖的省外销量三年翻了两番。
语言的突破,更让乡村治理与生态保护理念走向广阔舞台。曼远村村规民约中“禁止砍伐百年古树”“污水净化排放”等生态条款,因普通话的推广被更多游客知晓,不少人主动参与村寨垃圾分类、古树守护志愿活动。“以前靠比划讲不清我们的规矩,现在游客听得懂、愿意帮,村寨的生态越来越好。”岩哈的话,道出了语言对基层治理的赋能价值。
在傣族园,傣医用普通话向学徒详解草药炮制:“这味‘接骨草’需晒足三日,研磨成粉后温水送服,主治跌打损伤。”清晰的表达让年轻学徒既能承接老傣医的口授经验,又能查阅现代药理文献,传统医药传承有了双轨保障.如今,借助普通话,傣医诊疗不仅服务本地群众,更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传统医药正成为傣乡文旅融合的新名片。
以语为纽,凝聚民族团结力量
民族团结的根基,在于心灵的相通。野象谷游客中心,工作人员依香通过推普团推荐的“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终于分清了“森林”与“丝巾”的发音。“现在用标准普通话讲大象家族的故事,游客听得认真,还会问‘怎么保护它们的家园’,越来越多人关心雨林生态了。”语言的精准,让生态保护理念传播更有效。同期,南昌大学“西双版纳生物多样性”调研队探访傣医草药智慧、参与野象保护,与推普团共同构成青年服务边疆的立体图景。
勐罕镇儿童活动中心,9岁的傣族女孩从低头抿嘴到主动举手,用“小铅笔,画雨林,傣乡故事讲给全国听”的广告词赢得掌声。推普团设计的动物盲盒签到、绕口令PK等环节,让孩子们在欢乐中突破表达障碍。“普通话不是让我们忘记傣语,而是让我们能跟更多人交朋友。”小朋友的话,道出了边疆少年对语言的理解。
青春的担当,不止于语言。从文化传承到产业振兴,从生态保护到民族团结,新时代青年正以语言为媒,将个人实践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在西双版纳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正像一条纽带,串起各民族共发展、同繁荣的心愿,书写着“语通天下、同心筑梦”的新时代答卷。
作者:周捷
供图:夏梦颖 张荣 周卓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