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1日下午,一场名为“我们在‘艺’起”的孤独症公益快闪活动在成都市成华区猛追湾街区的酒店门前举行。
与普通快闪活动不同,此次快闪活动的特殊性在于,这是来自成都市慈善总会阳光蓓蕾工程-我们在“艺”起项目的孤独症孩子们带来的儿童艺术类课程综合汇演,参与者大多是孤独症儿童和他们的家长。
我们希望通过本次活动让更多的人走近孤独症儿童的世界,感受他们的障碍与敏感,呼吁全社会关注孤独症,消除公众对孤独症的认识误区,开拓孤独症孩子们的未来之路。
我们在“艺”起项目负责人表示,今天的活动一方面是展示成都市慈善总会阳光蓓蕾的项目成果,另一方面也是希望从孤独症孩子的第一视角,唤起公众对他们心理的体悟,让更多的人理解和相信他们,给他们更多的支持。
此次活动,展示了孤独症孩子们“艺”起绘画的作品,看似轻描淡写,甚至有些粗糙和幼稚,但却是孩子用心灵描绘的璀璨世界。据绘画课程指导老师介绍:“每一张作品的完成都不容易,每幅作品呈现的面貌都可以读出孩子的内心。”
同时,孩子们也表演了在阳光蓓蕾艺术类课程上学习到的内容:钢琴和非洲鼓。歌声、琴声伴着鼓点,在锦江河畔回荡,时而娟娟细语,时而震人心脾。这是孩子们内心的倾诉,和绘画一起构成了孤独症儿童们心目中映像的完美世界。
目前,全球有7600万孤独症患者,今年美国疾控公布数据:孤独症患病率持续上升至1/44,仅中国孤独症患者就达1300万,发病率为1/100。
在中国,这个被遗忘的群体被称为“星星的孩子”,尽管他们常表现出拒绝交流、行为重复、兴趣范围局限等特点,但他们也在自己的世界独自闪烁,他们中有一些孩子拥有某种艺术天赋,可以用艺术进行疗愈,但更多“星星的孩子”却始终需要家庭的陪伴,他们细腻、敏感,认为只有家是安全的,一旦走出自己的家就会因为恐惧而无所适从。
自2008年第一个世界自闭日起,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便开始为“星星的孩子”和他们所在的家庭呼吁倡导。“星星的孩子”在16岁之前,几乎成长在家庭的庇护之下,成年之后如何走上社会成为一个新的课题,需要社会的思考和关注。
成都市慈善总会阳光蓓蕾工程一直关注着这些孩子们的社会融入问题,希望孩子们通过专业康复训练和社会实践,走向社会、融入社会,去实现更多人生的可能性。同时希望这样的活动,能吸引社会更多人士关注关爱孤独症儿童,让世界处处看到“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