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海传媒主编王海鸥 副主编王文婷)“父亲给我取名‘龚萍’,取‘公平’之意,这份初心我记了一辈子。”今年63岁的龚萍,坐在大同市残疾人健身运动协会的办公室里,谈及名字的由来时,眼中仍闪烁着坚定的光。从命运多舛的残疾孩童,到深耕公益二十载的“爱心使者”,她用一生诠释着“公平”的真谛,更用行动为残障群体搭建起通往阳光的桥梁。
	
龚萍的人生起点,交织着幸福与磨难。她成长于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同济大学道桥专业毕业生,为山西公路事业奉献终身;母亲在大同矿务局化工厂勤恳工作,一家五口的生活温馨和睦。然而,一岁时的一场高烧改变了一切——矿务局机关医院的一针,让她落下终身腿部残疾。看着女儿日后行走的艰难,父亲心如刀绞,却也用“刚正不阿、遵纪守法”的家训,为她埋下了坚韧的种子。
	
童年的挫折,没能磨平龚萍的棱角,反而让她养成了“争强好胜”的性格。上小学时,有孩子嘲笑她“地不平”,她会抓起石头反击;但在学习上,她始终名列前茅,成为老师眼中的好学生。作为姐姐,她更早早扛起责任:一次大弟弟突发肠胃炎,父母均在上班,她挨家挨户求助邻居,最终及时将弟弟送医。“邻居们的帮忙,让我第一次感受到‘陌生人的爱’,也让我暗下决心,以后要把这份爱传下去。”
	
这份初心,在龚萍参加工作后逐渐生根发芽。她先后担任大同公路局知青队团支部书记、幼儿园老师及园长,无论在哪个岗位,都始终充满活力。单位举办青年歌手比赛、演讲比赛,她次次积极参与,不仅斩获大同公路局歌手一等奖、演讲大赛一等奖,还代表单位在山西省公路局“社会主义好”演讲大赛中夺得二等奖。“我腿不方便,但声音和思想可以‘站得直’,我想让大家看到,残疾人也能闪闪发光。”
	
2005年,是龚萍公益之路的“里程碑”。这一年3月8日,经大同市民政局注册,她发起成立大同市大通达残疾人读书协会,并担任法人会长。为了丰富残障群体的精神生活,她牵头主编刊物《心灵家园》,收录残障朋友的自强故事,字里行间满是“珍爱生命、自强不息”的力量,一经出版便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次年,她先后获评大同市“三八”红旗手、大同市残疾人自强模范,荣誉背后,是无数个为协会奔波的日夜。
	
公益的脚步从不停歇。2009年,龚萍与合作伙伴赴北京,协助设计邮币卡书《佛缘天下》,让大同的历史文化通过方寸卡片走向全国;2012年,她参与注册“红星网站”,以网络为平台讴歌真善美、传递正能量;2014年,她加入北京助残爱心公益促进会,在九年时间里,跟随战斗英雄史光柱团队走遍各地,看望慰问困难残障人士,用真诚赢得信任与尊重。
	
“北京虽好,但故乡的残友更让我牵挂。”2023年4月23日,龚萍告别北京的朋友,回到大同。看着家乡天蓝水碧、鸟语花香,看着残障群体的生活越来越好,她再次投身公益:2024年6月,大同市残疾人健身运动协会正式聘请她为外联专员,这份“责任与担当”,让她放弃了退休后的安逸生活,继续奔走在一线。
	
2024年的夏天,龚萍的身影格外忙碌。6月29日清晨,她跟随协会志愿者、爱心企业代表,带着大米前往平城区七里村慰问困难残障人士张广娥,又赴文瀛湖康乐养老院看望张宏、冯敬等重度残障人士。当残友们握着她的手流下热泪,当爱心在云中大地涌动,她感慨:“这不是一袋大米的温暖,是人间大爱的传递。”春节前夕,她自掏腰包走访慰问自强文学社的残障作家,只为感谢他们为残障事业的付出;为推动残健融合,她与协会伙伴拜访孔子学院,商议合作体育项目,让残障群体能走出家门、享受运动的快乐。
	
如今,在大同市残联的领导下,残疾人文学社、健身运动协会、艺术中心陆续成立,残障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龚萍用手机记录下残友们在体育运动会上奋力拼搏的身影,也记录下他们脸上的阳光笑容。“父亲的教诲我没忘,‘公平’的初心我没丢。”站在新的起点,63岁的龚萍仍以爱为炬,在公益之路上不忘初心、踔厉奋发,向着“残健融合、天下大同”的梦想坚定前行。
	
图下为作者王海鸥:原任新华社《记者观察》社外联部主任,现任:大同艺海文化传媒公司董事长、主编,《检察风云》杂志社大同通联站站长、大同国际同商总会副会长、大同市餐饮协会副会长、大同市好粮·黄花协会副会长、大同市食品药品质检协会副会长、大同江苏商会常务副会长、大同市万泉河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会副会长、山西省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协会副会长、山西现代农业发展协会养殖业分会执行会长兼秘书长,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统计学会经贸促进信息交流委员会委员王海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