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向阳光,一路徜徉”心理咨询工作室
——大学生心理咨询与贫困留守儿童心理咨询新力量
心理健康在今天是一个被热议的话题,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进一步对健康的定义作了补充: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健康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皆健全,心理健康是一个人人格组成的重要部分,而在我国,近些年来特别是学生群体的抑郁症、焦虑障碍、失眠障碍等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其中有很多因素,包括偏远地区的心理咨询基础设施不完善、当前学生群体对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的认知率仍比较低,缺乏对心理健康服务专业性、有效性的认识等。
“心向阳光,一路徜徉”心理咨询工作室便是在这个背景下成立,团队已注册工商营业执照,建设有心理咨询工作室,现有5名心理咨询师,以各个群体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主要方向,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他们在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学习、生活、自我意识、情绪调适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因此,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心理健康教育地位亟待提升。心理教育往往归属于德育范畴,学校德育部门往往重视思想政治和伦理道德的教育,对校园心理健康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就学校的心理健康服务制度而言,存在多种制度模式,但无论哪种管理模式,都没有足够的权限和空间全面主持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校园心理工作制度的思考。学校应该将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上升至学校管理的最高层。学校心理辅导中心应该脱离德育处、教研处等部门的管辖,独立运作,自主管理。但是,学校心理工作开展的直属负责人集重任于一身,如何有效管理、合理调配;如何在专业人员不足的情况下,做好日常工作。这些都是现实而又急迫的问题。
“心向阳光,一路徜徉”心理咨询工作室,牢记“耕耘和谐心田,收获健康之年”的口号,关注特别是山区和老区孩子的心理健康,维护和促进弱势群体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便利性、针对性和服务质量的提升,为改善公众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公众幸福感、促进社会心态稳定和人际和谐、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我们的力量。